美国游戏公司巨头Glu Mobile一直十分热衷于明星IP,并且常以名人明星的社交网络上的粉丝数量作为合作第一标准。在金·卡戴珊的名人游戏大获成功后,其首席执行官尼克洛·德玛西(Niccolo de Masi)更是尝试复制成功,并在去年十月份的一次发言上声称名人是一种取之不竭的资源,随后签下了“小甜甜”布兰妮、“水果姐”凯蒂·佩里、杰森·郭达·斯坦等明星。
这次Glu签约了世界上身价最贵的主厨:戈登·拉姆齐(GordonRamsay)。
在签约有“地狱主厨”之称的拉姆齐之后,尼克洛·德玛西表示:戈登·拉姆齐的声望将非常有助于烹饪游戏和餐厅管理游戏的成功。游戏中也会有戈登·拉姆齐本人的很多创造性内容。
拉姆齐以其绝妙的口条和厨艺拥有大量粉丝。
厨子里足球踢最好的“地狱主厨”:拉姆齐
戈登·拉姆齐在国内美食爱好者中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多半归功于拉姆齐本人参与选秀节目《地狱厨房》,节目中拉姆齐本人以对菜肴的极度挑剔、与人交流时的性格火爆而获得大众关注。
戈登·拉姆齐的火爆性格源于其幼年成长经历。与很多欧美世界名人成长经历相似,拉姆齐的父亲长期酗酒、并没有稳定工作,基本靠拉姆齐的母亲支撑家庭,童年长期颠沛流离。少年时代的拉姆齐的接触到足球和厨艺,不幸的是拉姆斯在成为正式签约球员之前,因为膝盖软骨损伤而告别足球生涯,时至今日他依然对足球有着极高的热情。
随后拉姆齐便开始了自己颇为传奇的厨师生涯。一次意外的情况下,拉姆齐获得他人资助进入了北牛津郡职业技术学院,顺利成为了厨师助理,结果和老板夫人产生出轨恋情而被炒鱿鱼。喜怒无常又已经有两把刷子的他在伦敦不同餐厅之间辗转,这期间拉姆齐不断从世界各大厨师间学习技艺,有趣的是这些世界大厨师都有个共同点:脾气怪异。
1998年拉姆齐创办自己的第一家餐厅,并大获成功。拉姆齐的餐饮事业欲望被激发,不断扩张自己的事业,拉姆齐终于在餐饮事业上顺风顺水,拥有世界上多家顶级酒店餐厅,餐厅得了共计14颗米其林之星。拉姆齐进入公众视野则是通过2005年美国改版后的《地狱厨房》,习惯了温馨的家庭厨房的美国观众见到了会把厨师当驴使唤的拉姆齐,真正体会到“地狱厨房”的含义。戈登·拉姆齐从此在西方世界走红,成名后的拉姆齐没有热衷于名利场,而是依然喜欢以厨师和足球运动员自居。
至少不能否认他是踢足球里做菜最好的。
Glu专业的业余玩家策略
Glu Mobile十分清楚自己在做游戏上和传统优秀的游戏公司相比,并没有太多优势。核心玩家群体虽然付费和黏着性较高,Glu却无法成功拿下其品味。于是走了一条很俗的路:用大俗游戏挣大俗人的钱。大量的粉丝会冲着名人明星的噱头来下载游戏,即便十个粉丝只有一个去这么做,放在拥有一千万人之多的粉丝群体之间就是一百万之多。
大俗的游戏依然有较为精细的处理方式,Glu为了能够吸引到极具影响力的名人明星,会慷慨拿出游戏日常收入的10%金额,以版税的方式发给签约的名人明星。此效果行之有效,Glu表示经常收到在社交媒体上有千万粉丝的名人来毛遂自荐的信件。截至2015年,Glu掌握到社交媒体的粉丝群体已经超过6.5亿人。
Glu却不会随意签下这些名人明星,会挑选一些比较适合休闲玩法题材的明星,如金·卡戴珊与时尚换装十分契合,以及Glu十分想收入囊中的“音乐家”:泰勒·斯威夫特更适合音乐类型游戏。如果一个明星不符合游戏核心玩法,则会流失大量悠闲玩家。Glu旗下的《金卡戴·珊》系列看起来俗不可耐,却十分符合粉丝群体胃口。这一点或许是国内的一些游戏公司需要反思的地方,为什么他们花了巨资请了微博上有几千万关注的明星,而她们也只会说:“Hallo大家好我是XXX。”
满足月入2000人民币的诸位如何穿的像月入百万的明星。
不要期待戈登·拉姆齐对游戏有太多帮助
然而名人明星授权后游戏往往会有个问题,IP有时会成为游戏工作的中心,游戏本体制作时则会潜移默化的缩水,最后内容质量过低而让粉丝抛弃游戏。
而一个优秀厨师往往都有职业病:完美主义。戈登·拉姆齐在与美食烹饪相关的任何东西都比较挑剔,那么戈登·拉姆齐会不会指着Glu的员工大骂脏话,然后让游戏质量一下上去?可能,但不要抱任何期望。
首先在大部分名人明星在授权后,基本都是甩手掌柜,他们基本不玩游戏或者未必有时间去亲自操心游戏,Glu在宣布这一消息后,戈登·拉姆齐的社交媒体上依旧只是他和今天所制作的美食内容,可见他只关心美食。其次,名人明星的业余参与未必能够起到正面效果,最为著名的例子是美国著名游戏公司雅达利,在将电影《夺宝奇兵》游戏化后尝到了巨大甜头,便尝试将《E.T。外星人》游戏化。其中制作团队亲自去见了该电影导演史蒂夫·斯皮尔伯格(《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等电影导演),并与其探讨如何制作合适的游戏,斯皮尔伯格也担任游戏最终审核人员,说这个游戏不错啊。结果《E.T。外星人》的发售已经不能用差评如潮来形容了,大到不能倒的雅达利公司也从此一败涂地覆灭,进而导致了著名的“雅达利冲击”。
斯皮尔伯格和《E.T。》的研发者,后者饱受黑锅之苦,最后选择转行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