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对于一些游戏爱好者来说并不会寂寞,2月24日,两部由经典游戏改编的电影同时在国内上映,那就是《刺客信条》和《生化危机6:终章》(以下简称《生化危机6》)。
近年来游戏改编电影的并不在少数,去年的《魔兽》虽然最终刚刚回本,但是其在国内的表现却堪称现象级,不少玩家组团“刷影”的景象还历历在目,这两部同样由经典游戏IP改编的电影也受到不少粉丝的期待。
同时不同命
首日票房“刺客”不敌“僵尸”
持续15年的“生化大战”终于迎来了收官之作,而跳票多年的育碧也终于将“刺客信条”诉诸银幕,一个结束,一个开始,成绩却颇有差距。
据公开数据显示,《生化危机6》在国内票房一路高歌猛进,首映当日报收超过2亿元,仅次于去年《魔兽》上映的2.52亿元,而《刺客信条》却惨淡不少,国内首映当日票房只有4500万元。从其在北美的口碑来看,《刺客信条》已经遭遇了一轮的“口水”差评,该片在烂番茄上的新鲜度为18%,几乎可以直接列入“烂片”行列。
游戏改编电影,剧情故事一直以来是最大的硬伤。《刺客信条》系列游戏的故事相当庞杂,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穿针引线,融合了大量历史,同时又自创了一套完整的世界观。但是短短的两小时不可能将如此复杂的剧情呈现出来,因此,这也是《刺客信条》被人诟病最多的一点。
反观《生化危机6》,这是《生化危机》系列的最后一部,虽然在剧情上也早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但前面的5部已经积攒了不小的非游戏观众基础,就算作为一部普通的僵尸片也有不少人买账。而《刺客信条》则只是这个IP的首次尝试,对于没有玩过游戏的人来说吸引力并不大。另外,游戏《生化危机7》也刚刚于今年1月份上市发行,在热度上也算势头正足,刺客信条则已经两年没有新作。
成也粉丝败也粉丝
游戏改电影多是消费情怀
国内外游戏公司很早就开始涉足影视。比如,育碧2011年成立育碧影业,动视暴雪在2015年嘉年华上宣布成立暴雪电影和电视工作室;而国内厂商,完美世界2008年就成立了影视文化公司,游族影业成立于2014年,腾讯影业则成立于2015年,同一年网易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成立,2016年巨人影业、蓝港影业也相继成立。
游戏大“IP”改编的电影,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这些大“IP”自带的各种加成:庞大世界观、形象丰富的角色、引人入胜的故事剧情、现有的粉丝群体……看起来似乎是IP在手,财源滚滚。然而回顾游戏改编电影的历史,不免有几分惨淡之相。早在1993年,《超级马里奥兄弟》就搬上了电影银幕,不过由于电影与游戏人物角色、故事情节严重脱离,票房收入极为惨淡,之后诸如《喋血街头》、《孤岛惊魂》、《拳皇》、《铁拳》等均被划为烂片惨遭口碑票房双失败。
纵观这20年的时间,期间也只有《古墓丽影》(2001)、《寂静岭》(2006)、《波斯王子:时之刃》(2010)等零星几部改编算是较为少见的成功案例。每一部游戏改编的电影,观众们都会自然而然地被分成了两部分:游戏玩家背景的观众,以及非游戏玩家观众。原著游戏死忠粉最看重的往往是游戏的还原度,而普通观影者则在顾虑没玩过游戏是否还看得懂。当《刺客信条》电影还在前期宣传的时候,育碧曾经高调宣称这是一部《刺客信条》的电影,而不是一部《刺客信条》游戏的电影。”其实选择讨好路人观众还是选择讨好游戏粉丝,一直以来都是游改电影最为头疼的问题。
而有趣的是,“生化危机”系列虽然每出一部都要被骂“剧情垃圾”,“编剧不懂游戏”“挂羊头卖狗肉”,但其票房成绩却一直不差,《生化危机》虽然不是一部叫好的游戏电影,但却是一个成功的商业电影系列。直到去年《愤怒的小鸟》和《魔兽》的推出,让大家再次看到了“情怀”的力量和中国市场的强大市场潜力。
反向影游联动
国内热衷影视改游戏
反观国内市场,其实这方面的发言权并不多。国内的游戏名作一向乏善可陈,几部仙侠题材的游戏几乎就是那个时代的所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仙剑奇侠传》、《轩辕剑》、《古剑奇谭》等却全都拍成了电视剧,其反响也算中规中矩,毕竟就算没有游戏元素的存在,这类题材也同样符合国人看剧的大致品味。
虽然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影游联动概念开始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既然没有像样的游戏改成电影,国人开始反向思维,开始将电影IP改编成游戏。
根据伽马数据发布的《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去年影游联动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89.2亿元,占总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的10.9%,比如《老九门》《青云志》《幻城》等,这个数量相比前几年明显增多,而且现在热门剧集改编游戏的作品也越来越多。
从去年年底开始,游戏厂商与传统影视巨头开始了频频联动,加速了国内的游戏改编电影之路。从去年到今年初,已经有多家国内外游戏公司公布了游戏电影化计划:像网易的《梦话西游》、《阴阳师》,Com2uS的《魔灵召唤》,腾讯代理的《穿越火线》等等均被提上日程。
不管是游改影还是影改游,厂商们总想靠一个IP获取更多的利益,但是过于消费粉丝的“情怀”,路肯定也很难走远。